以下內容來自百度文庫,僅供內容測試使用。
詳細介紹
環保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
新興產業。因此,有專家提出應列為繼“知識產業”之后的“第五產業”。
環保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
新興產業。因此,有專家提出應列為繼“知識產業”之后的“第五產業”。
環保產業在國際上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對環保產業的狹義理解是終端控制,即在環境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以及廢物處理等方面提供產品和服務,廣義的理解則包括生產中的清潔技術、節能技術,以及產品的回收、安全處置與再利用等,是對產品從“生”到“死”的綠色全程呵護。
據統計,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已從1992年的2500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率,成為各個國家十分重視的“朝陽產業”。
根據《“十二五”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預測,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環保服務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形成50個左右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環保服務公司,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40%,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占比達到30%,這也表明我國的
環境服務業發展更具潛力。
發展狀況
進入21世紀,全球環保產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支撐產業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為許多國家革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目標和關鍵。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環保產業成為全球環保市場的主要力量。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十五”期間,由于國家加大了環?;A設施的建設投資,有力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市場需求,環保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產業水平明顯提升。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下,從2007年開始,環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政府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對策,受益于此,中國環保行業繼續高速增長,且增速進一步提高。
2007年,中國采取綜合措施推進污染減排,全國裝備脫硫設施的燃煤機組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鎮污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383.3萬噸,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萬噸,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首次出現了“拐點”,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環保歷史性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2008年國家要求關停1300萬千瓦小火電,淘汰600萬噸煉鋼、5000萬噸水泥、1400萬噸煉鐵等一大批落后產能,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60萬噸,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40萬噸。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2008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674.2萬噸,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213.3萬噸,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678萬噸/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為擴大內需,大規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環保產業的投資也進一步加大。
中國環保產業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總體規模相對還很小,其邊界和內涵仍在不斷延伸和豐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將由小變大,逐漸成為改善經濟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技術檔次的產業。產業內涵擴展的方向將主要集中在潔凈技術、潔凈產品、環境服務等方面,中國環保產業的概念也將演變為:“環境產業”或“綠色產業”。
“十一五”期間,中國環保產業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長速度,環保投資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生態環境、核安全及輻射環境保護建設以及環境能力建設。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800-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
水處理的行業劃分
1、行業的上、下游行業
環保水處理行業上游包括水處理劑、水處理設備、泵閥產品、建筑建材等行業。下游行業包括市政、電力、冶金、石化、造紙等各細分子行業。
2、上、下游行業對本行業的影響
上游行業的水處理劑、水處理設備和材料、電氣設備、建材原料的價格將直接影響水處理行業的成本,對行業內企業的利潤產生影響。
上游行業的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將增加水處理行業的運營成本,對水處理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反之,上游行業競爭加劇、價格下降將增加水處理行業的利潤,對水處理行業產生有利影響。
下游行業對水處理系統的投資力度將決定水處理行業的需求,如果下游行業發展迅速,對水處理系統的需求大幅增加,將會帶動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提高水處理行業的利潤總量。反之,下游行業開始停止對水處理系統投資,則會降低水處理行業的需求,進而減少水處理行業的利潤總量。
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提高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下游行業對環保水處理行業設計水平、建造工藝、建造材料等會提出新的要求,這將使得水處理公司不斷研究開發新技術、運用新工藝,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轉變。
環保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1〕26號)有關要求,為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1]
1.重點領域
在環保產業方面,一是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包括污水、垃圾處理,脫硫脫硝,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土壤修復,監測設備等,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藍藻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等;二是發展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材料、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滲材料、脫硝催化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產品等;三是發展環保服務,建立以資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設計和建設、設施運營和維護、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污染治理設施特許經營實施力度。
[2]
2.技術及裝備
污水處理。重點攻克膜處理、新型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重點示范污泥生物法消減、移動式應急水處理設備、水生態修復技術與裝備。推廣污水處理廠高效節能曝氣、升級改造,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與裝備。
垃圾處理。研發滲濾液處理技術與裝備,示范推廣大型焚燒發電及煙氣凈化系統、中小型焚燒爐高效處理技術、大型填埋場沼氣回收及發電技術和裝備,大力推廣生活垃圾預處理技術裝備。
大氣污染控制。研發推廣重點行業煙氣脫硝、汽車尾氣高效催化轉化及工業有機廢氣治理等技術與裝備,示范推廣非電行業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燃煤電廠、大中型工業鍋爐窯爐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加快先進袋式除塵器、電袋復合式除塵技術及細微粉塵控制技術的示范應用。
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發重金屬、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術與裝備。推廣安全有效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和裝置。
監測設備。加快大型實驗室通用分析、快速準確的便攜或車載式應急環境監測、污染源煙氣、工業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在線連續監測技術設備的開發和應用。
[3]
3.環保產品
環保材料。重點研發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組件、高性能防滲材料、布袋除塵器高端纖維濾料和配件等;推廣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環保藥劑。重點研發和示范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脫硝催化劑及其載體、高性能脫硫劑等;推廣循環冷卻水處理藥劑、殺菌滅藻劑、水處理消毒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等。
4.環保服務
以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危險廢物及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為重點,推進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大力發展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認證評估、環境保險、環境法律訴訟和教育培訓等環保服務體系,探索新興服務模式。
關鍵技術
膜處理技術用于污水資源化、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等,研發重點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長膜材料使用壽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用于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重點是污泥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后用于農田、焚燒及生產建材產品等處理處置技術,研發適用于中小污水處理廠的生物消減等污泥減量工藝。
脫硫脫硝技術用于電力、鋼鐵、有色等行業及工業鍋爐窯爐煙氣治理。研發重點是脫硝催化劑的制備及資源化脫硫技術裝備。
布袋及電袋復合除塵技術用于火電、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重點是耐高溫、耐腐蝕纖維及濾料的國產化,研發高效電袋復合除塵器、優質濾袋和設備配件。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用于各工業行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發重點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藝技術,新型催化材料,優化催化燃燒及熱回收技術。
柴油機(車)排氣凈化技術用于國IV以上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機和輕型柴油車。研發重點是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及其裝備、SCR催化器及相應的尿素噴射系統,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過濾器。
固體廢物焚燒處理技術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研發重點是大型垃圾焚燒設施爐排及其傳動系統、循環流化床預處理工藝技術、焚燒煙氣凈化技術、二英控制技術、飛灰處置技術等。
水生態修復技術用于受污染自然水體。重點研發赤潮、水華預報、預防和治理技術,生物控制技術和回收藻類、水生植物厭氧產沼氣、發電及制肥的資源化技術,溢油污染水體修復技術等。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用于污染土壤修復。重點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劑、異位穩定劑、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劑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體資源化技術及生物治理技術。
污染源在線監測技術用于環境監測。研發重點是有機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新型煙氣連續自動檢測技術、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危險品運輸載體實時監測系統等。
發展前景
環保產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音控制設備、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環保監測分析儀器、環保藥劑等的生產經營。二是資源綜合利用,指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
廢渣綜合利用,廢液(水)綜合利用,廢氣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三是環境服務,指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種服務。
1.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為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不進一步惡化而進行的各種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環境
生態系統平衡恢復等活動。如植被恢復、
沙漠治理、地下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物種多樣化、新能源的開發等,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目前世界環境保護及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資源是
綠色國民賬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活動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有利于克服中國將資源和環境分頭管理造成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水平降低的嚴峻狀況。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資源開發保護(如綠地建設等)和生態平衡恢復活動中投入的各種研究、生產(治理)費用(如沙漠治理) 及其放棄的短期收益(如退耕還林、
退耕還湖)。其產出主要是環境資源價值(如林木儲量、水資源儲量、物種多樣化等)的增加和各種損失(如洪水、
土地沙漠化等) 的減少。具體可表現在采用經濟與環境一體化核算制度(SEEA)時
國內生產凈值(EDP)的增加。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巨大,在SEEA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其產出效應在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沒有反映出來,但增加其產出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長遠效益。這類產業中大部分
經濟活動投入巨大、見效慢、產出物的消費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備市場化的條件。因此,在發展戰略上應采取以政府統籌規劃、統一投資、統一管理為主的思路。中國環境資源惡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觀管理力度不足、資金投入不夠。在發展對策上,應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較快的速度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做好規劃,并加強資金使用的管理。
2.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
清潔生產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的代用及資源的再利用,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在
生產過程中,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實現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減量化、
資源化和無害化。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和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減少生產過程的三廢排放量、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產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
中國21世紀議程》中,中國就將開展清潔生產列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重大行動中,并制定了行動依據、目標和行動內容。1998年又在國務院《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的號召。將清潔生產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現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轉變的重要戰略措施,也是加入WTO 后企業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對策。
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品和產出品分散在各個產業的生產過程中,是能全部市場化的產業,各產業內部完全具有自我積累和發展的機制。制約中國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場機制。因此,整體上應采取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戰略,政府通過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清潔生產
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推進企業研究、發展和推廣清潔生產技術、設備和潔凈產品。同時,在中國采取措施推進
ISO14000標準的實施,培育、發展和完善環保產業市場,規范市場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
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在現實中表現為兩個大的部分,其一是各類生產型企業內部的各種污染處理工藝以及為這些企業提供廢棄物和污染物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技術和設備的生產企業;其二是各種排放集中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企業,在性質上相對于企業生產過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產出是可以進行獨立統計的,前者則難以劃分為獨立的產業部門,較難進行投入產出(特別是產出)統計。
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資該品、上游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產出包括為排污企業提供污染物處理服務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這種功能的兩重性為其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前提。
環境經濟學理論認為,隨著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
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污染源控制服務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將更多地依賴政府財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產出功能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保護環境是這類產業產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還同時具有為排污企業提供污染物處理的功能,從后者來看,具有較完備的投入產出體系。在污染源控制職能社會化后,其服務職能具有市場化(即將
污染控制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各排放企業)的基礎。因此,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產業政策。由于中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以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應采取以
政府投資為引導、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戰略,依靠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過各種行政和經濟手段,引導社會上的科技、資金、管理等綜合力量參與進來,形成“政府組織、部門牽頭、企業出資”的新機制,為
污染控制型環保產業提供市場化的條件,形成良性的積累和發展機制。而在經濟發展的較高級階段,由于其規模經濟特征和溢出效應,在調整行政和經濟政策的同時,政府通過政府控股、收購等方式,由政府控制這部分產業,將其作為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管理,由政府來提供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務。
4.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
污染治理是指當污染物已經排放到環境中并已產生外部不經濟效應以后,通過采用污染治理技術減少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從而改善環境質量的一種方式。
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資該品、上游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關聯產業主要是資該品和中間品的生產企業。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為其上游企業(主要是環保機械設備制造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產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
環境問題涉及到整個流域甚至是
全球環境問題,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資與運作費用較之
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產出的效費比很低,完全不具備市場化的條件。
由于歷史欠賬多和經濟發展快,中國的環境形勢相當嚴峻,污染治理復雜、任務重,加上中國環保法律法規建設和環境保護技術的落后,經濟實力較弱,中國環境面臨繼續惡化的危險。對污染治理型環保產業,應采取以政府為主體的發展戰略,加緊建立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實施政府直接管制措施,嚴厲打擊和制約各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行為,同時,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和執行環境規劃的目標,落實規劃的資金投入,并改進各種環保資金的管理辦法,切實承擔起治理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
由于環境保護工作的復雜性,對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政府力量,根據各類環保產業的特征分別制定發展戰略和策略。特別要通過市場機制的建設,充分運用好各種投入少、見效快的經濟手段,促進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和污染源控制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減輕中國環境生態面臨的壓力。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王金南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染治理方面的需求量巨大,不少領域的需求達到千億級別:如脫硫脫銷單項工程投資約為1330億元,尤其是脫硝需求;城鎮污水處理約為4300億元;垃圾處理約為2636億元;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修復工程投資約為399億元;重點流域水污染整治項目1385億元;農村環?;菝窆こ碳s為739億元。如此巨大的投資需求將刺激環境保護設備業、治污服務業等產業長足發展。
另外,王金南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農村環保工程方面的規劃力度。
在王世汶看來,今后環保產業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一是延緩、阻止環境污染惡化的預防型,二是在污染和破壞已經造成之后,針對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修復型企業。他認為,污染治理型產業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頂峰,而資源循環和預防型的環境企業則會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從事環境修復類的企業會成為一支主要的產業力量。
趙鵬高認為,環保產業的潛力非常巨大,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他說,“十二五”期間城市污水處理管網和垃圾處理廠的數量較“十一五”期間均要翻番,目前我國仍有435個縣城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1000個主要縣城沒有垃圾處理廠。在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應突出重點,合理界定環保產業的范圍,重視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淡化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同時引導環保治污服務業發展。
國外環保產業發展狀況
美國
美國環保產業呈現出成熟工業的特征:增長速度減緩、同行競爭激烈、客戶需求多樣、價格競爭激烈、利潤減少、企業兼并頻繁。美國的環保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有兩種形式:一是歷史上存在的公共基礎設施企業,如提供飲用水、廢水處理和廢棄物管理企業;二是隨著國內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實施而迅速崛起的企業,絕大多數是私人公司,主要從事污染控制、污染補救等業務。這種環保體制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日本
日本在經歷了經濟發展導致環境質量日益惡化,并出現許多公害事件后,開始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日本政府也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并取得了成功。日本國環境廳對環保產業的分類見下表。
使環境負擔降低的裝置的開發與銷售
|
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較小的產品的開發與出售
|
環境服務業的開發及服務
|
有關強化公共設施的技術、設備及系統的開發與出售
|
a 公害防治裝置
|
a 低公害車
|
a 環境評價
|
a 廢棄物處理、出售
|
b 省能源裝置及技術系統
|
b 廢棄物的回收、資源化
|
b 廢棄物處理、再生資源回收
|
b 省能源、省資源型系統
|
c 省資源型裝置
|
c 家庭用省能源機器
|
c 土壤、地下水修復與凈化
|
c 綠化、造林業
|
d 利用自然能源的發電系統
|
d 對環境的負擔比較小的商品
|
d 環境管理、環境咨詢
|
d 下水道
|
|
|
e 生態情報業
|
e 為確保擁有豐富自然環境的區域而服務的事業
|
|
|
f 金融
|
f 水域環境修復事業
|
|
|
|
g 其他
|
.當前,日本的環保產業已經進入市場機制引導下的自律發展階段。近三十年以來,日本的環境政策、方針、環境法制、標準等環境措施不斷加強,導致環境產業、綠色清潔消費等開始風靡。環境產業從特定的污染型產業轉向全部的產業,從官方的需要轉到民間的需要,從城市向各種地域輻射,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
中國
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主要包括環保機械設備制造、自然保護開發經營、環境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服務等方面
美國
由三類組成。第一類包括分析服務、固體廢棄物管理、危險廢棄物管理、化學廢棄物管理、修復/工業服務、咨詢與工程;第二類包括水處理設備和化學藥品、大氣污染治理、過程與預防技術、廢棄物管理設備、環境儀器儀表制造;第三類包括公共用水資源恢復、環境能源來源。
加拿大
固體廢棄物處理與治理、大氣污染治理技術、供水與污水處理、土地管理與資源保護、環境健康與安全、綠色產品與服務、能源選擇和能源保護。
德國
德國環境產業包括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設備生產廠家及提供相關商業服務的廠家。而廢棄物管理、循環利用、污染土壤及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保護設備的咨詢與維護均不作為環境產業組成部分。
意大利
以特定的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生產、設施和設備建設,包括工業和城市排放物的清除、大氣污染排放物的減少、城市與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處置、土地開墾、噪聲減少。
日本
生態企業被劃分為六個分部門:環境保護、廢棄物處置和循環利用、環境恢復、有利于環境的能源供給、有利于環境的產品(清潔產品)、有利于環境的生產過程。